媒体报道

    【江门日报】社工进社区 政府来买单——碧桂园社区引入社工机构服务模式初探

    2013-08-23 15:30:00 浏览:1512次

        “金婚银婚慈善夜”、家庭子女教育讲座、老人学堂、瑜伽班、各类文艺演出……碧桂园社区今年以来举办了各类活动数十场,丰富了社区居民生活和睦邻文化的内涵。要举办这么多的活动,对一般社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社区“两委”就那么点人,要同时兼顾行政有关工作和活动开展,容易顾此失彼。“我们社区的许多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家庭联谊会一手操办的,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碧桂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邝燕说。而家庭联谊会,以及该社区另一个带有居民自治性质的组织——家庭互助会,正是该社区与社工机构“牵手”的产物。
        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进驻社区,这一新鲜管理模式究竟如何操作?成效如何?居委会、居民又是如何评价?近日,本报“记者在基层”栏目选择了碧桂园社区这一试点社区进行探访。
        上门调查
        摸清居民需求
        不少碧桂园社区居民还记得,去年年中,一群穿着义工服的五邑大学学生敲开了自己家门,递上了一张调查表。调查表上的问题,除了询问家庭情况以外,还涉及生活压力来源、需要社区提供哪些服务等。据了解,碧桂园社区共有居民3603户,此次调查成功收回向513户居民派发的问卷。

    “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既不是亲朋,也不在一起工作。要做好社区服务管理,首先我们要知道居民需要什么。”谈起这次调查,碧桂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邝燕如是说。
        她说:“正是通过这次调查,我们知道社区居民收入水平较高、老年人较多、乐于参与慈善活动;知道让他们‘最头痛’的前三位是工作压力大、子女管教难和缺少娱乐休闲;知道他们‘最需要’的前三位是家政服务、保健服务和子女教育服务……”
        很快,包括家庭子女教育讲座、“阳光童子军”、老人学堂、星星小剧团、曲艺社等社区活动开办起来了。文明养宠物、垃圾分类等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的活动也得到了居民的积极参与。去年,该社区还“牵手”本报“爱心桥”举办了书画慈善义卖(义拍)活动。活动最终筹集到善款近10万元,扣除活动经费后,全数通过本报“爱心桥”捐给有需要的困难群众。

    购买服务
        社工机构进驻
        在各项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碧桂园社区也面临着一个难题:人手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居委会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行政有关工作和活动开展,压力较大。此外,因应一些居民的特殊情况,还有必要提供个案管理等服务,这显然超出了一般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范围。
        去年从蓬江区民政局和环市街道办传来的一个信息,为突破瓶颈带来了希望。据介绍,在与社工机构开展过一些合作后,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深感可在社区开展有关试点工作。通过推动社工进驻社区,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经过前期精心准备和筛选,碧桂园社区成功成为试点,并在去年10月与博睿社工机构“牵手”,成为全市首个有社工机构进驻的社区,目前有2名社工固定在该社区内办公。去年,购买服务经费为5万元,今年提升到18万元,由政府买单。

        雷秀娟是江门博睿社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虽然碧桂园社区居民文化、收入水平比较高,但是在人与人内心之间,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为此,博睿开始推动家庭联谊会和家庭互助会这两个带有居民自治性质的组织成立。
        简单而言,家庭联谊会就是通过满足居民娱乐的需求,让居民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共融,最后实现共同议事;家庭互助会就是发掘社区内的公益力量,服务周边的弱势群体,最终实现持续恒常的公益输出。雷秀娟说,在为碧桂园社区设计服务项目时即明确了以“社区培育”、“社区互助”与“社区人服务社区”为核心理念。因此在两个居民组织运作步入正轨后,社工便逐渐淡出,把“舞台”交给居民。
        成立半多年以来,家庭联谊会已经成为社区各种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大约20名骨干成员的带动下,更多的社区居民被带动起来,不但可以独立筹备各类文艺演出,还通过定期聚会、排练节目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打破隔阂,成为朋友。同时,家庭互助会也独立开展了多项慈善活动。包括去年底两次发动社区居民到开平玲珑医院,为麻风康复者送物资、送演出、送服务等,合计捐出物资价值4万多元;也包括与周边社区“小候鸟”家庭结对子,开展帮扶。碧桂园社区居民邓盈军是一名医生,他认为,相比单纯的捐钱捐物,能面对面帮助受助者,不但让慈善活动更有真实感,也能让捐助者更好地了解受助者的需要。

        环市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认为,通过社工机构进驻,碧桂园社区居民所掌握的资源被调动起来,其成效已经远远超过了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范畴。惠及社区以外,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升华。
        居民发声
        自治水平提高
        家庭联谊会和家庭互助会还为社区培养了一批关心社区事务,在居民中有一定威望的骨干,进而推动居民自治的进程。
        碧桂园社区内有一个公交站点——环市派出所站,不少居民每天在此乘车前往中心城区。但是,这个路边的公交站点比较简陋,只有一个候车牌,没有任何遮挡物,这让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感到十分不便。在家庭联谊会和家庭互助会的交流中,这个问题被摆了出来。怎么解决?有人建议打12345政府热线,有人建议通过居委会逐级反映,还有人建议通过募集资金修建候车亭……居民的声音反映到居委会、街道办,引起了重视,最终由中国电信捐出一顶帐篷和相关器材,搭建了一个临时候车亭。
        可惜的是,记者采访时,这顶帐篷已经被盗了,但雷秀娟认为,不应该因此否定居民的努力。她说:“从中我们看到了社区人服务社区的成效,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社区公共事务被摆到会议桌上,并因居民的智慧和努力而得到解决。”
        在这方面,家庭联谊会的骨干成员冼顺莲有着深刻体会。她说:“和谐的生活环境靠‘自扫门前雪’是换不来的,只有自己关心社区、关心邻里,并且带动身边的人也这样做,大家才能在一个社区里生活得幸福愉快。”采访当日,冼顺莲还就如何开展好社区文艺活动,以及开展有关活动的场地问题向居委会的干部提了不少意见。
        记者还注意到,社区“两委”、社工机构和居民三者之间没有互相排斥和取代。今天,社区居民比过去参与了更多社区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但是由社区“两委”牵头开展的社区活动并未因此而减少。与此同时,入驻的社工也在通过为家庭联谊会、家庭互助会出谋划策,以及开展个案管理等方式,为更多社区居民服务。
        雷秀娟坦承,今天的碧桂园社区与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社区‘两委’、社工、居民几方面的积极因素已经初步调动起来,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个年轻的社区还将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带给我们一些惊喜。”她说。

    去年,碧桂园社区居民在家庭互助会组织下,两次来到开平玲珑医院,为麻风康复者送物资、送温暖。

    受访对象提供

手机浏览--丨--博睿版权所有--丨--电脑浏览

Copyright @ 2009 - 209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